最適投資組合,不是市場的答案,是你的答案
2024年某理財講座結束後,三位投資人圍著講師討論同一條效率前緣曲線。30歲的軟體工程師小張指著圖表右端說:「我選這個高報酬點,年輕就該積極!」45歲的部門主管老李搖頭:「我比較保守,選中間這個平衡點。」60歲即將退休的王大哥則說:「我要選風險最低的那個點,穩定最重要。」
講師微笑回答:「你們三個都選對了。效率前緣上沒有『唯一最佳』,只有『對你最佳』。」
這個場景完美說明了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洞察:效率前緣提供了所有數學上最優的選擇,但最適合你的那個點,取決於你的風險承受度和投資目標。
在前五篇文章中,我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理論基礎:從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誕生,到時間價值與複利計算,再到風險量化、相關係數分析,最後是效率前緣的建構。
今天,我們要解決最實際的問題:如何把這些理論工具轉化為你的個人投資組合?
本文給你「四步驟」與「一個檔案」:做完就有組合,有再平衡規則,有檢核機制。不再憑感覺投資,而是用數學找到屬於你的最適解。
步驟1:量化我的風險承受度(5分鐘版)
傳統的風險評估問卷充滿主觀性:「你能承受多少跌幅?」、「你的投資風格偏向哪一種?」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受情緒和當下市場狀況影響,缺乏客觀標準。
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提供了更科學的方法:把風險承受度分解為財務能力和心理承受度兩個可量化的維度。
財務風險承受度計算
修正版風險預算公式:
風險預算 = 可投資淨金融資產 × 期限係數 × 最大回撤容忍度
分母採可投資淨金融資產(不含自住房);另設最大回撤或VaR上限作二道防線。
期限係數對照表:
投資期限 | 係數 | 邏輯說明 |
---|---|---|
<3年 | 0.3 | 短期目標,保守為主,避免本金損失 |
3-10年 | 0.6 | 中期目標,可承受適度波動換取成長 |
>10年 | 1.0 | 長期目標,時間能平滑短期波動 |
最大回撤容忍度設定:
風險類型 | 最大回撤 | 對應係數 |
---|---|---|
保守型 | 5-10% | 0.6 |
中庸型 | 10-20% | 0.8 |
積極型 | 20-30% | 1.0 |
修正實例計算:
- 小張(30歲工程師):月薪8萬,存款200萬,房貸300萬,投資期限30年
- 可投資淨金融資產:150萬(200萬存款-50萬緊急預備金,不含房產價值)
- 風險預算:150萬 × 1.0 × 1.0 = 150萬(可承受100%波動)
- 實際配置:以150萬為基礎進行資產配置
心理風險承受度測試
三題壓力測驗,每題1-10分:
1. 市場崩盤情境測試
投資100萬,一年後變成70萬(虧損30%),你會如何反應?
- A. 立即賣出,再也不碰股票(1-2分)
- B. 內心恐慌,但勉強持有(3-4分)
- C. 感到不安,開始懷疑投資策略(5-6分)
- D. 雖然不舒服,但理性分析原因(7-8分)
- E. 保持冷靜,甚至考慮加碼(9-10分)
2. 收益波動容忍度
你能接受投資組合在一年內的最大虧損幅度?
- A. 不能接受任何虧損(1-2分)
- B. 最多虧損5%(3-4分)
- C. 可以接受虧損5-10%(5-6分)
- D. 可以接受虧損10-20%(7-8分)
- E. 可以接受虧損20%以上(9-10分)
3. 投資知識自我評估
對投資風險和波動性的理解程度?
- A. 基本不懂,只聽朋友建議(1-3分)
- B. 略有概念,看過一些文章(4-5分)
- C. 有一定理解,會分析財報(6-7分)
- D. 深度理解,熟悉各種投資工具(8-9分)
- E. 專業水準,能做複雜分析(10分)
風險類型判定:
- 總分<15分:保守型(風險厭惡係數A≈8)
- 總分15-25分:中庸型(風險厭惡係數A≈4)
- 總分>25分:積極型(風險厭惡係數A≈2)
A值僅為區間估算,與實際行為偏差時,以半年檢核調整為準。
實例評分:
- 小張得分:8分+8分+7分=23分 → 中庸偏積極型(A≈3)
- 老李得分:6分+6分+5分=17分 → 中庸型(A≈4)
- 王大哥得分:3分+4分+6分=13分 → 保守型(A≈8)
註:A值(風險厭惡係數)的詳細數學推導和估算方法請見文末附錄。
步驟2:在效率前緣選點(一句話版本)
有了風險承受度評估,我們可以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公式找到你的最適投資組合。
核心公式:
U = μ − (A/2)σ²
其中:
- U = 投資人的效用(滿意度)
- μ = 投資組合預期報酬率
- σ = 投資組合風險(標準差)
- A = 風險厭惡係數
這個公式的邏輯很直觀:投資人的滿意度等于預期報酬,減去風險造成的「不舒服」。A值越大的人,同樣的風險會造成更大的不適感。
在數學上,你的最適投資組合就是無差異曲線與效率前緣的切點。
台灣ETF三檔組合模板(直接抄作業版)
以下為教學模板;請以最新10年月度資料重算μ、σ、ρ後套用。
估計基於2014-2024月度報酬資料(更新:2025-09-22),方法:對數報酬、樣本標準差、皮爾森相關;請以最新資料重算後再用。
若以對數報酬估算,年化期望報酬採幾何年化:μ_ann = 12 × mean(log r_m) − 0.5 × 12 × Var(log r_m);若用算術月均值,需標注可能高估。
基於0050(元大台灣50)、00713(元大台灣高息低波)、00687B(元大美債20年)的歷史數據,相關係數區間為:
- 0050 vs 00713:ρ = 0.45-0.75(同為台股成分,危機時相關性上升)
- 0050 vs 00687B:ρ = -0.2-0.3(視利率體制(regime)而定)
- 00713 vs 00687B:ρ = 0.15-0.35
標準配置模板:
風險類型 | A值 | 0050配置 | 00713配置 | 00687B配置 | 預期報酬* | 預期風險*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保守型 | ≈8 | 20% | 30% | 50% | 6.8% | 14.5% |
中庸型 | ≈4 | 40% | 35% | 25% | 7.8% | 16.3% |
積極型 | ≈2 | 60% | 30% | 10% | 8.6% | 18.9% |
*預期報酬採歷史均值與情境修正;若升息/衰退/匯率體制轉換,均值將偏離。
00713與0050同屬台股資產,行業偏度與成分重疊;建議視需求加入全球股/REIT/短債/黃金做稀釋。
若ρ上行,再平衡頻率可降低;或加入非台股資產稀釋同源風險。
00687B久期與匯避險說明
久期高→對利率變動非常敏感;是否避險→決定是否承擔美元匯率風險與避險成本。
00687B為長天期(20Y+),對利率變動極敏感;若採未避險美元曝險,需另行標注匯率風險。若採避險級別,有避險成本差異(視利差而定)。
個人化微調原則:
- 配息需求較高:00713比重+10%,0050比重-10%
- 投資期限>15年:0050比重+10%,00687B比重-10%
- 有房貸壓力:整體股票比重-5%,增加債券避險
- 資產超過1000萬:可考慮加入海外ETF或REITs進一步分散
實例應用:
- 小張(A≈3):介於中庸和積極之間 → 50% 0050 + 32% 00713 + 18% 00687B
- 老李(A≈4):標準中庸型 → 40% 0050 + 35% 00713 + 25% 00687B
- 王大哥(A≈8):標準保守型 → 20% 0050 + 30% 00713 + 50% 00687B
步驟3:實際建倉與再平衡(可操作規則)
理論配置有了,接下來是執行。關鍵是建立初始部位和維持配置平衡。
建倉執行策略
分批建倉降低時點風險:
- 第一筆:債券ETF(00687B) – 建立穩定基礎
- 一次性買進目標金額的70%
- 債券波動較小,時點風險相對較低
- 第二筆:高息ETF(00713) – 建立平衡配置
- 分2筆買進,間隔2-3週,採分段委託避免一次性價格衝擊
- 觀察殖利率和價格變化
- 第三筆:成長ETF(0050) – 完成積極配置
- 分2-3筆買進,間隔1-2週
- 可在台股回檔時機會性加碼,採分段委託避免一次性價格衝擊
再平衡黃金法則
再平衡規則:「半年或偏離±7.5%任一條件成立就調整」
- 時間觸發:每年6月、12月第一週檢視
- 偏離觸發:任一資產權重偏離目標±7.5%時立即調整
- 調整方式:只調整偏離最大的兩檔資產,目標是回到原配比±1%內
- 成本控制:單次調整總交易成本應<投資組合的0.2-0.35%(含滑價)
若交易成本>0.35%或稅負不利,允許延後至下一觸發點。
把定期定額扣款日與再平衡檢核日設為同日,降低干預。
危機模式操作指引
當VIX>35或台股單月跌幅>12%時:
- 凍結主動加碼,只做被動再平衡
- 偏離度>12%才調整,避免在流動性差時過度交易
- 優先保持現金流,延後非必要調整
- 禁止於單日跌幅>3%時主動調整(避免恐慌下錯殺),延至T+1評估
替代觸發條件:VIXT>25或台股單月跌幅>10%亦啟動。
成本與稅務考量
台灣ETF交易成本結構:
- 券商手續費:0.1425%(多數券商打折至0.1%以下)
- 證交稅:0.1%(ETF享優惠稅率)
- 總成本約:0.2-0.35%(含滑價)
台股ETF資本利得免稅(現行規範),海外ETF股息預扣稅30%(台灣無美稅協定),留意匯損。
步驟4:生命週期與目標導向(選配調整)
投資不是一成不變的。隨著年齡增長、收入變化、人生目標調整,投資組合也需要動態優化。
年齡導向配置速查表
年齡階段 | 股票比重 | 配置特點 | 特殊調整原則 |
---|---|---|---|
25-35歲 | 70-80% | 積極成長期 | 可100%股票型ETF,但至少分散3檔以上 |
35-50歲 | 50-70% | 平衡成長期 | 房貸>年收入3倍→股票上限-10% |
50-65歲 | 30-50% | 保守穩健期 | 變動利率升150bps以上仍可承受?若否→再減5% |
65歲以上 | 10-30% | 保本配息期 | 優先考慮流動性和穩定配息 |
目標導向投資配置
目標導向配置原則表:
目標期限 | 風險特性 | 推薦策略 | 預期最大回撤 | 再平衡頻率 |
---|---|---|---|---|
<3年 | 流動性優先 | 現金50%+短債30%+投等債20% | <5% | 月檢±3% |
3-10年 | 平衡成長 | 股40-60%+債30-50%+現金10% | 10-20% | 季檢±5% |
>10年 | 成長累積 | 股60-80%+債15-30%+其他5% | 20-35% | 半年檢±7.5% |
現金流vs終值目標分流:
- 現金流型:季檢±5%;若以年現金流為目標,00713/REIT比重↑
- 終值型:半年度檢±7.5%;若以終值為目標,0050/全球股比重↑
風險劇本情境分析
最壞情境:利率再上行、股債相關性轉正
- 現象:00687B大回撤、00713與0050同步下挫
- 對策:提高再平衡閾值至±10%,短期轉為短天期債/現金墊檔;加一檔非台股股票ETF稀釋本地β
最佳情境:降息周期展開、股債負相關恢復
- 現象:股債蹺蹺板效應恢復,分散投資效果良好
- 對策:嚴守「只調最大偏離兩檔」原則,按半年/±7.5%收割再平衡溢酬,避免過度交易
檢核清單(每半年3分鐘)
必檢項目(每半年執行)
✓ 風險承受度變化檢視
- [ ] 工作收入是否有重大變化?(升職加薪、轉職、失業)
- [ ] 家庭狀況是否改變?(結婚、生子、離婚、父母需要照護)
- [ ] 負債結構是否調整?(房貸增減、其他貸款)
- [ ] 風險偏好是否因年齡或經歷而改變?
✓ 目標期限更新確認
- [ ] 原定目標時間是否提前或延後?
- [ ] 目標金額是否因通膨或需求改變而調整?
- [ ] 是否有新的重要財務目標?
✓ 投資組合偏離度檢查
- [ ] 任一資產權重是否偏離目標>7.5%?
- [ ] 整體股債比例是否符合當前風險承受度?
- [ ] 相關係數是否因市場環境而顯著改變?
常見配置錯誤與一句話修正
❌ 過度集中的成長迷思
- 問題:25歲工程師100%投資台積電
- 修正:「再好的公司也有系統性風險,至少加入兩檔低相關資產分散」
❌ 過度保守的機會成本
- 問題:40歲主管已經80%債券配置
- 修正:「距離退休還有20年,通膨是比波動更大的風險,回到期限匹配重新配置」
❌ 靜態配置的惰性陷阱
- 問題:投資組合十年不變
- 修正:「人生在變,投資也要跟著變,半年檢核是最小維護成本」
立即行動工具包
45秒投資組合卡片(快速版)
台灣ETF黃金三角組合
🟢 保守型:2:3:5
- 20% 元大台灣50 (0050)
- 30% 元大高息低波 (00713)
- 50% 元大美債20年 (00687B)
- 適合:55歲以上、風險厭惡、需要穩定配息
🟡 中庸型:4:3.5:2.5
- 40% 元大台灣50 (0050)
- 35% 元大高息低波 (00713)
- 25% 元大美債20年 (00687B)
- 適合:35-55歲、平衡成長、有房貸壓力
🔴 積極型:6:3:1
- 60% 元大台灣50 (0050)
- 30% 元大高息低波 (00713)
- 10% 元大美債20年 (00687B)
- 適合:35歲以下、追求成長、長期投資
操作流程:風險測試→選類型→照比例配置→半年檢核→完成
結語與系列預告
你已經把效率前緣變成了你的投資組合。
從Harry Markowitz在1952年提出的數學理論,到你手上這份具體的配置清單,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的完美轉化。
下一篇預告:從個人最適到市場定價
在下一篇《CAPM模型完整解析:投資報酬率、風險與市場的數學關係》中,我們將學習:
CAPM模型的核心邏輯:
- 從個別投資組合優化到市場整體定價理論
- β係數如何衡量系統性風險
- 市場風險溢酬的估算與應用
準備好進入資本市場定價的深層邏輯了嗎?
系列文章導航
- 第一篇:投資組合的誕生:從直覺到科學的革命
- 第二篇:用數學量化時間價值:從複利與現值看穿投資的真實代價
- 第三篇:投資風險怎麼算?用標準差與變異數量化波動
- 第四篇:分散投資真的有效嗎?相關係數揭露投資組合的真實風險
- 第五篇:最佳投資組合怎麼找?效率前緣教你報酬與風險的黃金平衡
- 第六篇:我的投資組合怎麼配?找到效率前緣上的最適解(本篇)
- 第七篇:CAPM模型完整解析:投資報酬率、風險與市場的數學關係(即將發布)
附錄:技術細節與深度內容
A. 數據方法學說明
資料來源與處理:
- 計算期間: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
- 數據頻率:月度收盤價,採對數報酬 ln(Pt/Pt-1)
- 年化換算:月度標準差 × √12
- 幾何年化預期報酬:μ_ann = 12 × mean(log r_m) − 0.5 × 12 × Var(log r_m)
- 缺失值處理:刪除停牌日,ETF成立日前無數據期間以市場指數估算
B. 風險厭惡係數的數學推導
投資人的效用函數:
U(W) = W - (A/2) × Var(W)
A值範圍估算:
- A < 2:風險偏好者(理論存在但現實罕見)
- A = 2-4:風險中性到輕度厭惡
- A = 4-8:中度風險厭惡
- A > 8:高度風險厭惡
C. CVaR與最大回撤計算
最大回撤(Maximum Drawdown):
MDD = max(Peak - Trough) / Peak
條件風險價值(CVaR):
在95%信心水準下,最糟5%情況的平均損失
免責聲明: 本文提供的配置建議基於歷史數據分析和理論模型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市場環境會持續變化,歷史表現不能保證未來結果。任何投資決定都應該基於你自己的研究、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狀況。投資有風險,決策須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