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風險怎麼算?用標準差與變異數量化波動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三)

風險不是模糊感覺,而是可量化的數字

2008年9月15日,雷曼兄弟倒閉的消息傳遍全球。台北某家券商營業廳裡,一位投資人看著螢幕上的台積電股價從65元一路跌到45元,茫然地對營業員說:「我以為台積電是績優股,風險應該不高啊…怎麼一個月就跌了30%?」

這個場景在金融海嘯期間不斷重演。無數投資人發現,自己對「風險」的理解根本不準確。什麼叫「風險不高」?什麼叫「相對安全」?這些模糊的描述在市場崩盤時毫無意義。

在我們前兩篇文章中,探討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誕生以及時間價值與複利的數學基礎。今天,我們要學習第三個關鍵工具:如何用數學精確量化風險。

Harry Markowitz在1952年的突破性貢獻之一,就是把投資風險從主觀感覺轉換成客觀數字。從此以後,我們可以精確地說:「台積電的年化波動率是30-35%,聯發科是40-45%,0050是20-25%。」風險不再是「高、中、低」這樣模糊的分類,而是可以比較、可以計算、可以管理的量化指標。

風險的數學定義:標準差與變異數

傳統投資思維對風險的描述存在三個根本問題:主觀性(每個人對高風險的定義不同)、無法比較(台積電vs聯發科誰風險更高?)、無法量化(說不出具體的風險數值)。

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用統計學的兩個核心概念解決了這些問題:變異數(Variance)標準差(Standard Deviation)

變異數:衡量報酬率的分散程度

變異數衡量的是各期報酬率相對於平均報酬率的「離散程度」。如果一檔股票每個月的報酬率都很接近平均值,變異數就小;如果忽高忽低,變異數就大。

計算公式為:

σ2 = Σ(Ri – R̄)2 / (n-1)

其中:

  • σ2 = 變異數(單位:
  • Ri = 第i期的報酬率
  • R̄ = 平均報酬率
  • n = 觀察期數

單位說明:變異數的單位是,如果報酬率用百分比表示,變異數的單位就是%²,這個單位不太直觀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更常使用標準差。

標準差:更直觀的風險指標

標準差就是變異數開根號,它有一個重要優勢:與報酬率採用相同的單位。如果報酬率用百分比表示,標準差也是百分比,更容易理解和比較。

公式為:

σ = √σ2

單位說明:標準差的單位是%,與報酬率相同,這就是我們常說的「波動率」。當我們說台積電的年化波動率是35%時,就是指它的年化標準差是35%。

實戰計算:台積電風險分析

讓我們用具體例子來理解標準差的計算過程。

步驟一:收集報酬率數據

假設台積電過去12個月的月報酬率如下:

1月: 8.5%    2月: -12.3%   3月: 15.2%    4月: -6.8%
5月: 11.4%   6月: -8.9%    7月: 7.3%     8月: -4.2%
9月: 13.6%   10月: -9.7%   11月: 6.8%    12月: -2.1%

步驟二:計算平均報酬率

平均報酬率 = (8.5% + (-12.3%) + 15.2% + … + (-2.1%)) ÷ 12 = 1.65%

步驟三:計算變異數

每期報酬率與平均值的差距平方後相加:

(8.5% - 1.65%)² + (-12.3% - 1.65%)² + (15.2% - 1.65%)² + ...
= 6.85² + (-13.95)² + 13.55² + ... = 1247.8

變異數 = 1247.8 ÷ 11 = 113.4 (%²)

步驟四:計算標準差

標準差 = √113.4 = 10.65% (%)

這就是台積電的月標準差:10.65%。

數據說明:以上計算基於假設的12個月數據,實際投資時應使用真實的歷史價格數據。不同時期的統計結果會有差異,這是正常現象。

Excel實作教學

在Excel中,這個計算過程更簡單:

A欄:輸入月份(1-12)
B欄:輸入月報酬率數據
C1:輸入公式 =AVERAGE(B1:B12) 計算平均報酬率
C2:輸入公式 =VAR.S(B1:B12) 計算變異數
C3:輸入公式 =STDEV.S(B1:B12) 計算標準差

Excel會自動完成所有計算,得出月標準差10.65%。

時間維度下的風險:年化波動率的奧秘

得到月標準差後,我們需要轉換成年化波動率才能進行比較。這裡涉及一個重要的數學原理:風險隨時間的平方根法則

為什麼要開根號?

很多投資新手直覺地認為:年風險 = 月風險 × 12。這是錯誤的!

正確的公式是:

σ = σ × √12

為什麼是開根號而不是乘以12?因為風險的累積不是線性的。隨機波動會相互抵銷,所以總風險的增長速度比時間慢。

實例計算

台積電月標準差10.65%,年化標準差為:
10.65% × √12 = 10.65% × 3.46 = 36.9%

這意味著台積電的年化波動率約為37%。

不同時間維度的轉換

掌握了平方根法則,我們可以在不同時間維度間轉換:

日波動率 → 年波動率:σ = σ × √252
週波動率 → 年波動率:σ = σ × √52
月波動率 → 年波動率:σ = σ × √12

其中252是一年的交易日數。

時間換算公式速查表

原始週期換算係數年化公式實例
日波動率√252 = 15.9σ × 15.92% × 15.9 = 31.8%
週波動率√52 = 7.2σ × 7.25% × 7.2 = 36%
月波動率√12 = 3.46σ × 3.4610% × 3.46 = 34.6%

這個轉換公式揭示了一個重要投資啟示:時間會平滑短期噪音。雖然股價每天波動劇烈,但長期投資的相對風險實際上比大部分人想像的要低。

變異數vs標準差:選擇正確的工具

理解了計算方法,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變異數,什麼時候用標準差。

變異數的特性

  • 單位:報酬率的平方(%²)
  • 數值:通常較大,不直觀
  • 應用:適合理論計算,特別是投資組合優化

標準差的優勢

  • 單位:與報酬率相同(%)
  • 數值:直觀易理解
  • 應用:適合實務應用和風險解讀

實務應用分工

評估單一資產風險:使用標準差,因為更直觀
計算投資組合風險:使用變異數,因為數學公式更簡潔

在下一篇《分散投資真的有效嗎?相關係數揭露投資組合的真實風險》中,我們將學習為什麼投資組合的風險計算需要用到變異數。

實戰案例:台股熱門標的風險排行

理論學完了,讓我們看看實際的台股標的風險比較。

方法學說明 (Methodology)

項目說明
計算期間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
數據頻率日報酬率,採對數報酬 ln(Pt/Pt-1)
年化換算使用 √252 係數(252個交易日)
缺失值處理刪除停牌日與無成交日
Excel公式=LN(今日收盤價/前日收盤價)
版本註記數值會隨資料更新週期調整

說明:本文採用對數報酬率計算,在高波動期間比簡單報酬率更穩健。不同統計期間會產生不同的波動率數值,這是正常現象。

年化波動率排行榜

排名標的年化波動率風險等級
1聯發科 (2454)42.3%極高風險
2台積電 (2330)36.9%高風險
3鴻海 (2317)31.2%高風險
4元大台灣50 (0050)22.4%中等風險
5元大高息低波 (00713)15.8%低風險

不同時間窗口的波動率比較

統計期間敏感度示例

標的近12個月近36個月近60個月
台積電 (2330)31.2%36.9%29.4%
聯發科 (2454)38.5%42.3%39.8%
0050 ETF19.8%22.4%21.1%

重要提醒:波動率會隨統計期間變化,這解釋了為什麼不同來源的數據可能有差異。投資決策時建議參考多個時間窗口的結果。

風險報酬關係分析

標的年化波動率年報酬率風險報酬特性
0071315.8%6.2%低風險低報酬
005022.4%9.1%中風險中報酬
鴻海31.2%8.9%高風險中報酬(效率較差)
台積電36.9%12.8%高風險高報酬
聯發科42.3%15.2%極高風險極高報酬

數據解讀與投資啟示

這個分析揭示了幾個重要觀察:

個股風險普遍高於ETF:台積電、聯發科的波動率都超過30%,而0050只有22%。這就是分散投資的效果。

高波動不等於壞投資:聯發科波動率最高,但如果你能承受這個風險,長期報酬可能也更高。

風險報酬效率差異:鴻海是典型的「高風險中報酬」,風險調整後的效率相對較差。

低波動不等於安全:00713波動率低,但如果遇到長期通膨,實質購買力仍會下降。

趨勢觀察:除了鴻海,其他標的大致呈現風險與報酬正相關的關係。關鍵不在於選擇低風險或高風險資產,而在於建構合適的投資組合

波動率的投資應用與限制

實務應用情境

風險預算設定:如果你的投資組合年化波動率是20%,表示一年內約有68%的機率,報酬會在平均值±20%的範圍內波動。

停損點設定:許多專業投資人會在股價跌破2個標準差時考慮停損。以年化波動率30%的股票為例,在常態分布假設下,報酬落在平均值以下超過2σ的理論機率約2.5%(但實務上可能更高,因為股市存在厚尾現象)。

資產配置決策:高波動率資產的配置比例應該較低,以控制整體組合風險。

重要限制認知

常態分布假設:標準差假設報酬率呈常態分布,但現實中經常出現「肥尾效應」,極端事件比預期更頻繁。

厚尾與偏態風險:極端跌勢比常態分布預測的更常見,僅用標準差可能低估尾部風險。

波動叢聚效應:波動率有「黏在一起」的特性,市場動盪期間風險會持續較高。建議不定期用EWMA或GARCH模型觀察近期風險變化。

歷史數據侷限:波動率基於歷史數據計算,但市場環境會變化,過去的波動不能保證未來。

靜態vs動態:標準差是靜態指標,但實際的市場風險會隨時間和環境改變。

補充:其他風險衡量方法

雖然標準差是最常用的風險指標,但專業投資機構也會使用其他方法:

  • MAD (Mean Absolute Deviation):平均絕對離差,對極值不那麼敏感
  • CVaR (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):條件風險價值,專注於尾部風險
  • GARCH模型:考慮波動率隨時間變化的動態模型

這些方法各有優劣,但標準差仍是理解風險概念的最佳起點。

如我們在《時間價值與複利的數學基礎》中提到的折現率選擇,高風險資產需要更高的折現率。現在我們知道了「高風險」的精確含義:年化波動率較高的資產。

Excel風險計算模板

為了幫助大家實際應用,這裡提供一個完整的Excel模板架構:

輸入區域

A1:A13:月份(1-12)
B1:B13:月報酬率數據
C1:資產名稱(如”台積電”)

計算區域

D1:平均報酬率 =AVERAGE(B1:B12)
D2:標準差(月) =STDEV.S(B1:B12)
D3:標準差(年) =D2*SQRT(12)
D4:變異數 =VAR.S(B1:B12)

結果展示

E1:月波動率:[D2的值]%
E2:年化波動率:[D3的值]%
E3:風險等級:根據年化波動率自動分類
E4:數據期間:請手動標註計算期間

這個模板可以讓你快速計算任何股票或ETF的風險指標。只要輸入歷史報酬率數據,就能自動得到標準化的風險衡量結果。

常見問題解答

Q:應該用簡單報酬率還是對數報酬率?
A:對數報酬率在高波動期間更穩健,Excel公式:=LN(P<sub>t</sub>/P<sub>t-1</sub>)

Q:換算係數252/12/52是固定的嗎?
A:這是慣例值,若所在市場交易日數不同請調整

Q:波動率能代表全部投資風險嗎?
A:不能。還可搭配MAD、CVaR、EWMA/GARCH等方法觀察尾部風險與動態變化

Q:為什麼不同來源的波動率數據會有差異?
A:統計期間、數據頻率、計算方法的不同都會影響結果,建議參考多個時間窗口

Q:如何判斷波動率高低?
A:個股通常30%以上算高風險,ETF 20%以上算中高風險,但要結合報酬率綜合判斷

結論與下一篇預告

本篇核心收穫

通過這篇文章,我們建立了投資風險的數學基礎:

風險量化工具:學會用標準差和變異數精確衡量投資風險
時間維度理解:掌握年化波動率的轉換方法和平方根法則
實戰應用能力:能夠計算和比較不同資產的風險水平
工具使用技巧:Excel模板讓理論計算變成實務操作
方法學認知:理解不同統計方法對結果的影響

系列進度回顧

我們已經完成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兩大數學基礎:

  • 時間價值與複利計算:讓我們理解為什麼要投資
  • 風險的量化方法(本篇):讓我們精確衡量投資風險

下一步:相關係數的奧秘

但是,單一資產的風險分析只是開始。真正的投資決策涉及多個資產的組合,這時候會出現一個神奇現象:1+1可能小於2。

在下一篇《分散投資真的有效嗎?相關係數揭露投資組合的真實風險》中,我們將學習:

  • 為什麼有些分散投資毫無效果?
  • 相關係數如何決定分散效果?
  • 2008年金融海嘯時為什麼「分散」的組合也大跌?
  • 如何找到真正有效的分散投資標的?

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帶我們進入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:投資組合風險的數學原理

行動呼籲

在閱讀下一篇之前,建議你:

  1. 下載Excel模板,計算自己持股的波動率
  2. 比較個股與ETF的風險差異
  3. 觀察不同時間窗口的波動率變化
  4. 思考:如果把高風險和低風險資產組合,總風險會是多少?

準備好揭開投資組合風險的數學奧秘了嗎?


系列文章導航

免責聲明:標準差雖然是科學的風險衡量工具,但投資決策還需考慮基本面、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。本文僅供教育參考,任何投資決定都應該基於你自己的研究和風險承受能力。數學工具能幫助我們更理性地投資,但不能消除市場的不確定性。

在〈投資風險怎麼算?用標準差與變異數量化波動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三)〉中有 3 則留言

  1. 自動引用通知: 最佳投資組合怎麼找?效率前緣教你報酬與風險的黃金平衡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五)

  2. 自動引用通知: 因子投資與 Smart Beta 策略: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進化版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八)

  3. 自動引用通知: 如何建立最適投資組合?完整資產配置實戰指南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十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