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散投資的假象:為什麼1+1可能大於2?
2008年10月,雷曼兄弟倒閉一個月後,台北某投資人看著自己精心設計的「分散」投資組合:台積電跌32%、鴻海跌28%、聯發科跌35%。他困惑地問理專:「我明明買了三家不同公司,為什麼全部一起跌?」
2020年3月,疫情恐慌席捲全球,流動性緊縮期間,股債短暫出現同跌(dash for cash)現象,隨後債券避險功能才恢復。這提醒我們相關性會隨時間動態變化,連最穩定的資產關係都可能在極端時刻改變。
這兩個場景揭露了投資界最大的誤解:分散投資的效果不取決於「買多少檔」,而取決於「相關性多低」。今天我們要學習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第二個核心工具:相關係數,它將徹底改變你對風險分散的認知。
在前三篇文章中,我們探討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誕生、時間價值與複利計算,以及風險的量化方法。我們學會了計算單一資產的風險,但投資組合的風險計算遠比想像複雜。
今天,我們要揭開投資組合風險的數學真相:為什麼1+1不等於2,甚至可能大於2?
相關係數到底在說什麼?
相關係數(ρ,讀作rho)是統計學中衡量兩個變數線性關係強度的指標。在投資學中,它衡量兩檔資產報酬率的「同步程度」。
數學定義
相關係數公式:
ρ(X,Y) = Cov(X,Y) / (σX × σY)
其中:
- Cov(X,Y) = X和Y的共變異數
- σX, σY = X和Y各自的標準差
- ρ的取值範圍:-1 到 +1
三種關鍵情境
ρ = +1(完全正相關)
↗️↗️ 兩資產完全同步移動,A漲B必漲,A跌B必跌
分散效果:無效
ρ = 0(無相關)
↗️↘️ 兩資產獨立變動,A的表現不影響B
分散效果:有效
ρ = -1(完全負相關)
↗️↙️ 兩資產完全反向移動,A漲B必跌
分散效果:對沖
投資現實
在真實市場中:
- 完全負相關(-1)的資產極其罕見
- 大部分資產相關係數介於0到+1之間
- 同產業股票的相關係數通常在0.6-0.8
- 跨資產類別的相關係數較低,通常在-0.3到+0.5
現在就列出你持股的ρ地圖。
為什麼1+1≠2:投資組合風險不是加總
這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最重要的數學發現。Markowitz證明,投資組合的風險不是個別資產風險的簡單加權平均,而是一個更複雜的公式。
兩資產組合的風險公式
投資組合標準差:
σp = √(w₁²σ₁² + w₂²σ₂² + 2w₁w₂σ₁σ₂ρ₁₂)
公式解析:
- w₁, w₂ = 各資產的投資權重
- σ₁, σ₂ = 各資產的標準差
- ρ₁₂ = 兩資產的相關係數
- 關鍵項:2w₁w₂σ₁σ₂ρ₁₂
第三項的威力
這個公式的神奇之處在於第三項:2w₁w₂σ₁σ₂ρ₁₂
當ρ = +1時:
σp = w₁σ₁ + w₂σ₂(退化成加權平均,無分散效果)
當ρ = 0時:
σp = √(w₁²σ₁² + w₂²σ₂²)(有分散效果,組合風險 < 加權平均)
當ρ = -1時:
在特定權重下,組合風險可以降到接近零!
分散投資的數學真相
傳統直覺認為:組合風險 = 個別風險的平均
數學真相是:組合風險取決於相關係數
核心洞察:投資不是在找更多標的,而是在壓低第三項。
相關係數越低,分散效果越好;相關係數越高,分散效果越差。當相關係數接近+1時,「分散」投資實際上變成了「集中」風險。
先看第三項,再談幾檔。
實戰案例:台灣常見資產配對分析
讓我們用具體數據來驗證相關係數的威力。以下數值為示意區間,用於說明相關性對風險的影響;實務請以當期回溯資料計算。
三組典型配對
資產配對 | 相關係數(ρ) | 分散效果評級 | 投資啟示 |
---|---|---|---|
台積電 vs 聯發科 | 0.75 | ⭐⭐ 效果有限 | 同產業=假分散 |
台積電 vs 中華電信 | 0.45 | ⭐⭐⭐ 中等效果 | 跨產業有幫助 |
台積電 vs 美債ETF | 0.15 | ⭐⭐⭐⭐⭐ 優秀效果 | 跨資產最佳 |
數據來源說明
方法學:基於近年日報酬率數據區間估算,實際數值會隨市場環境變化
計算口徑:以對數日報酬、樣本相關(Pearson)計算;缺失值以內插/刪除處理;視窗範例:近3年滾動60D/120D。
Excel計算示範:
💡 工具盒卡:三步驟速算相關係數
步驟1: 準備兩資產的日報酬率數據
步驟2: 使用Excel函數=CORREL(範圍1,範圍2)
步驟3: 警戒線判斷 – ρ>0.7需要重新配置滾動相關建議:
常用視窗:60交易日(月度視角)、120交易日(季度視角),兩者對比能看出結構性變化
關鍵發現
同產業股票高度相關:台積電和聯發科都是科技股,相關係數高達0.75,分散效果極其有限。
跨產業降低相關性:台積電(科技)與中華電信(電信)的相關係數降至0.45,分散效果明顯改善。
跨資產類別最有效:台積電(股票)與美債ETF(債券)的相關係數僅0.15,提供了真正的風險分散。
現在就檢查你的平均ρ。
震撼實例:50%台積電 + 50%聯發科的真實風險
讓我們用具體數字來展示相關係數的衝擊力。假設投資人將資金對半分配在台積電和聯發科:
基本假設(示例數值)
- 台積電年化波動率: 36.9%
- 聯發科年化波動率: 42.3%
- 兩者相關係數: 0.75
三種計算方法對比
方法一:直覺錯誤(簡單平均)
組合風險 = 50% × 36.9% + 50% × 42.3% = 39.6%
方法二:忽略相關性(假設獨立)
σp = √(0.5² × 36.9² + 0.5² × 42.3²) = 28.1%
方法三:實際計算(考慮相關性)
σp = √(0.5² × 36.9² + 0.5² × 42.3² + 2×0.5×0.5×36.9%×42.3%×0.75)
詳細計算:
- 第一項:0.25 × 1361.61 = 340.4
- 第二項:0.25 × 1789.29 = 447.3
- 第三項:2 × 0.25 × 36.9 × 42.3 × 0.75 = 586.8
- 總和:340.4 + 447.3 + 586.8 = 1374.5
- 開根號:√1374.5 ≈ 37.1%
相關係數的邊界效應
完整對照表:
- ρ = +1: 39.6%(無分散效果)
- ρ = 0.75: 37.1%(微小分散效果)
- ρ = 0: 28.1%(顯著分散效果)
- ρ = -1: 2.7%(理論完美對沖)
震撼結論
在ρ=0.75的高相關情境下,組合風險從理想的28.1%(獨立假設)上升到37.1%,接近無分散效果的上限39.6%。高ρ×高σ使σp接近加權和,分散效益被大幅吞噬。
這個結果說明:當相關係數很高時,投資兩檔股票的分散效果微乎其微。ρ越接近+1,分散效益越趨近0。這就是為什麼「同產業分散 = 自欺欺人」的數學證據。
危機時為何分散失效:系統性風險讓相關性飆升
相關係數不是靜態的數字,它會隨著市場環境劇烈變化。在金融危機期間,原本不相關的資產會突然高度相關,讓分散投資瞬間失效。
相關係數的動態惡化
平常時期(2019年):
- 美股vs債券相關係數:-0.2(負相關,有避險效果)
- 已開發vs新興市場:0.4(中度相關)
- 股票vs黃金:0.1(低相關)
2008年金融海嘯:
- 美股vs債券相關係數:飆升至+0.6(同跌)
- 全球股市相關係數:普遍升至0.8以上
- 連黃金都一度與股票同跌
2020年3月疫情恐慌:
- 股債短暫同跌,相關係數升至+0.7
- VIX恐慌指數飆升,所有風險資產同步拋售
- 連避險貨幣都失去避險功能
註:數值依資料頻率與時間窗口而異
系統性風險vs個別風險
個別風險(可分散): 影響特定公司或產業的風險,如管理層醜聞、產品缺陷
系統性風險(不可分散): 影響整個市場的風險,如經濟衰退、戰爭、疫情
在系統性風險主導的危機時期,所有資產的相關係數趨向+1,分散投資的保護作用大幅下降。這就是為什麼2008年「分散」的投資組合還是慘跌的根本原因。
黑天鵝效應
極端事件具有「相關性聚攏」的特性:
- 平時相關係數0.3的資產,危機時可能飆升至0.8
- 投資人恐慌性拋售所有風險資產
- 流動性緊縮讓相關性急劇上升
極端相關性聚攏是一種「結構性暫變」,策略回應是降風險暴露+拉長風險衡量的時間窗口。
在黑天鵝來臨前先量化ρ的聚攏風險。
投資人可執行清單:有效分散投資策略
理解了相關係數的威力,我們可以制定真正有效的分散投資策略。
跨資產類別分散矩陣
資產類別 | 台股代表標的 | 與台股大盤相關性 | 分散效果評級 | 配置建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台股大盤 | 0050 | 1.0 (基準) | 無效果 | 30-50% |
美股市場 | VTI/00646 | 0.65 | ⭐⭐⭐ 良好 | 20-30% |
政府債券 | 00687B | 0.25 | ⭐⭐⭐⭐ 優秀 | 20-40% |
黃金 | 00635U | 0.10 | ⭐⭐⭐⭐⭐ 極佳 | 5-10% |
REITs | 00712 | 0.40 | ⭐⭐⭐ 中等 | 5-10% |
分散投資優先級排序
第一優先:跨資產類別
股票 + 債券 + 黃金 > 多檔股票
相關性層級化配置:先決定資產大類,再挑標的
第二優先:跨地區市場
美股 + 歐股 + 亞股 > 多檔台股
第三優先:跨產業配置
科技 + 金融 + 傳產 > 多檔科技股
最低效益:同產業分散
多檔科技股的分散效果極其有限
動態監控框架
月度檢視清單:
- 計算主要持股間的滾動相關係數
- 檢查是否有資產配對ρ>0.7(重配信號)
- 觀察市場壓力期間相關係數變化
- 評估整體投資組合的分散程度
量化門檻:
- ρ>0.7:降權或剔除其中之一
- 組合平均相關性(Average ρ)連續兩月上升:觸發再平衡預檢
Average ρ定義:對組合內所有資產配對的兩兩相關係數取算術平均(上限可加權於市值/配置比重)。
季度調整機制:
- 再平衡資產配置比例
- 剔除高相關資產,增加低相關資產
- 根據市場環境調整分散策略
- 壓力測試:模擬危機時期的組合表現
先決定大類,再挑標的與權重。
實用工具集:相關係數計算與監控
💡 工具盒卡:相關係數監控套件
Excel基礎函數:
=CORREL(陣列1,陣列2)
– 計算基本相關係數- 滾動相關:使用OFFSET函數計算動態相關係數
- 相關矩陣:多資產同時比較,快速識別高相關配對
進階應用:
- 條件格式:ρ>0.7自動標紅警示
- 最能說服人的兩張圖:相關矩陣熱圖、60D滾動ρ曲線
Python一行提示:
> df.corr() # pandas:快速計算資產相關矩陣 >
監控頻率建議:
- 平穩期:每月檢視
- 波動期:每週監控
- 危機期:每日追蹤
實戰Excel模板架構
A欄: 日期
B欄: 資產1日報酬率
C欄: 資產2日報酬率
D1: =CORREL(B:B,C:C)
整體相關係數
E1: 滾動60日相關係數(使用OFFSET函數)
F1: 警戒判斷 =IF(D1>0.7,"重配","OK")
建議圖表
相關矩陣熱圖(近3年,60D滾動)
圖說:「近3年,台股(0050)、美股(VTI)、債券(00687B)、黃金(00635U)之60D滾動相關矩陣。深色=高相關;淺色=低相關。」
滾動ρ曲線(0050 vs 00687B vs 00635U)
圖說:「股—債/股—金的60D/120D滾動ρ。危機區段可見ρ聚攏上行。」
三大限制警語:相關係數的邊界
⚠️ 相關係數只衡量線性關係
無法捕捉複雜的非線性依存關係,某些資產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意外的相關性
⚠️ 相關性會隨時間動態變化
歷史相關係數不保證未來表現,市場結構改變會影響資產間關係
⚠️ 極端時期相關性急劇聚攏
危機時分散效果大幅下降,需要搭配其他風險管理工具
補強措施
- 定期更新:每季重新計算相關係數
- 情境分析:模擬不同市場環境下的相關性變化
- 多重指標:搭配波動率、最大回撤等其他風險指標
- 動態調整:根據相關性變化主動調整配置
結論與下一篇預告
本篇核心收穫
通過這篇文章,我們解開了分散投資的數學秘密:
相關係數是分散效果的決定因子:不是買更多檔股票,而是買相關性更低的資產
投資組合風險公式的威力:第三項2w₁w₂σ₁σ₂ρ₁₂決定了分散效果,當ρ接近+1時分散失效
跨資產優於跨個股:股債金的組合效果遠勝於多檔個股組合
動態監控的必要性:相關性會隨市場環境劇變,需要主動管理
實戰應用能力
現在你可以:
- 計算任意兩檔資產的相關係數
- 應用投資組合風險公式預測組合風險
- 設計真正有效的跨資產分散策略
- 建立相關係數監控機制,及時發現風險聚集
策略總結
先壓低ρ,再配置權重;先定資產大類,再挑個別標的;ρ>0.7亮紅燈,Average ρ上行兩月啟動再平衡。
系列進度回顧
我們已經掌握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工具:
下一篇:效率前緣的最佳化革命
有了風險量化和相關係數分析,我們終於可以解決投資的終極問題:如何找到最佳的風險報酬組合?
在下一篇《最佳投資組合怎麼找?效率前緣教你報酬與風險的黃金平衡》中,我們將學習:
- 什麼是效率前緣?為什麼它被稱為投資的「聖杯」?
- 如何在無數種資產配置中找到數學上「最有效率」的組合?
- 給定風險水準下的最高報酬,或給定報酬目標下的最低風險
- Excel實作:建構你自己的效率前緣圖
效率前緣將把我們學過的所有概念統合起來:時間價值決定投資必要性,風險量化提供數學基礎,相關係數實現有效分散,而效率前緣將告訴我們最佳的配置比例。
行動呼籲
在閱讀下一篇之前,建議你:
- 相關係數檢視:用Excel計算你持股間的相關係數,找出高相關配對(ρ>0.7)
- 分散效果評估:檢視你的投資組合是否過度集中在相關性高的資產
- 跨資產配置:考慮增加債券、黃金等與股票低相關的資產類別
- 動態監控:建立月度相關係數追蹤機制,為組合優化做準備
準備好學習投資組合的數學最佳化了嗎?效率前緣將為我們開啟投資的新境界!
系列文章導航
- 第一篇:投資組合的誕生:從直覺到科學的革命
- 第二篇:用數學量化時間價值:從複利與現值看穿投資的真實代價
- 第三篇:投資風險怎麼算?用標準差與變異數量化波動
- 第四篇:分散投資真的有效嗎?相關係數揭露投資組合的真實風險(本篇)
- 第五篇:最佳投資組合怎麼找?效率前緣教你報酬與風險的黃金平衡(即將發布)
免責聲明:相關係數是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,但市場環境會持續變化,歷史相關性不能保證未來表現。本文僅供教育參考,任何投資決定都應該基於你自己的研究和風險承受能力。分散投資可以降低風險,但無法消除所有市場風險,特別是系統性風險。
自動引用通知: 最佳投資組合怎麼找?效率前緣教你報酬與風險的黃金平衡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五)
自動引用通知: 台灣 ETF 與股票怎麼配?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本地實戰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九)
自動引用通知: 如何建立最適投資組合?完整資產配置實戰指南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