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卷:中國人的微觀理性,集體瘋狂|個體總體悖論系列(五)

前言:當「理性競爭」變成集體災難

想像一下這個場景:2024年的中國汽車市場,一輛配備15.6吋中控螢幕、L2級自動駕駛、360度環景攝影的SUV,三個月內從22萬降到18萬,功能堆疊得像太空艙一樣複雜。但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《2024年度報告》,多數車企的單車利潤已壓縮至個位數千元水準,部分車型甚至出現虧本銷售。

翻譯成人話:中國汽車廠商不是在造車,是在玩《誰先破產大賽》。

每家車企的邏輯都完全合理:

  • 市場競爭激烈 → 必須降價搶市占率 ✓
  • 消費者喜歡配置 → 大螢幕、智能化是趨勢 ✓
  • 規模經濟效應 → 銷量上去成本就降低 ✓
  • 不降價就出局 → 總比破產好 ✓

但當所有車企都執行這套「完美」邏輯時,整個行業就陷入了不可逆轉的死亡螺旋:價格越降越低,配置越堆越多,利潤越來越薄,但誰也不敢停下來。

這就是經濟學中最令人困惑的現象之一:內卷

內卷 = 邊際效益遞減 + 囚徒困境鎖死

正如我們在這個系列中持續探討的核心矛盾:

內卷,正是這種個體總體悖論在社會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。

一、內卷經濟學|競爭理論的陷阱

Bertrand價格戰:利潤消失的必然邏輯

在經濟學中,Bertrand競爭模型完美解釋了內卷的價格戰機制:

當兩家企業生產同質化產品時:

  • 企業A定價100元 → 企業B定價99元搶走所有客戶
  • 企業A被迫降至98元 → 企業B再降至97元
  • 惡性循環直到價格接近邊際成本 → 雙方利潤歸零

這是Bertrand極限均衡的典型結果:價格向邊際成本收斂,利潤被擠壓。

Cournot產量戰:集體過剩的產能陷阱

Cournot競爭模型則揭示了產能內卷的機制:

  • 個體理性:擴大產能 → 攤薄固定成本 → 提升競爭力
  • 集體結果:所有人擴產 → 市場供過於求 → 價格暴跌 → 全行業虧損

囚徒困境的升級版

內卷本質上是多人版囚徒困境

  • 一家企業選擇「合作」(理性定價)→ 其他企業「背叛」(價格戰)→ 合作方慘敗
  • 所有企業都選擇「背叛」→ 集體陷入最劣均衡→ 但誰也不敢單方面停止

內卷的四大特徵

  1. 資源稀缺性:市場蛋糕固定,競爭零和化
  2. 評價單一化:成功標準高度統一,競爭維度單調
  3. 競爭強制性:退出成本過高,只能被動參與
  4. 收益遞減性:投入越來越多,相對優勢越來越小

二、內卷多重表現|產業主線×社會對照

1. 汽車產業內卷|價格戰的死亡螺旋

價格戰數據(乘聯會CPCA口徑):
2024年全年官方/渠道降價涉及車型227款,較2023年148款大幅增加;整體乘用車降價幅度達8.3%,其中新能源車降價力度9.2%,燃油車6.8%。多數車型成交價相對指導價下探10-20%。

功能內卷現象
中控螢幕尺寸從8吋→12吋→15.6吋→17.58吋的軍備競賽,配合語音助手→輔助駕駛→手機互聯的全面同質化,最終陷入成本上升但消費者付費意願未同步提升的「堆料不增值」困境。

產能過剩警報
包括傳統燃油車在內,中國年度整車產能被多機構估算超過4000萬輛(以2024年CFR等外媒報導為代表),遠高於約2800萬輛的內需;工廠利用率普遍不足70%,庫存週轉天數較正常水準延長約30%。

2. 光伏產業內卷|清潔能源的「黑財報」*

價格崩潰數據
OPIS調研顯示2024年下半年中國多晶矽平均開工率曾跌破50%,組件與矽料價格自2022高點回落,行業ASP中樞下移。多晶矽料價格較峰值回落約70-80%,組件價格下降約40-50%。

國際貿易摩擦
2013年歐盟曾對中國光伏徵臨時反傾銷稅,最高約47.6%,2018年取消;近年歐方對華清潔技術的貿易審查與政策工具仍在演變。美國IRA法案事實上排斥中國光伏產品,東南亞產能轉移成本侵蝕利潤空間。

*註:「黑財報」為比喻,指盈利狀況不佳

3. 互聯網產業內卷|流量紅海的無盡深淵

同質化競爭現象

  • 短影音平台功能趨同:都有直播、電商、社交元素
  • 外送、共享出行補貼戰週期性重演
  • 遊戲、社交應用抄襲成風,創新稀缺

商業模式困境
主流廣告位CPM自高點回落、用戶時長見頂,導致LTV/CAC比承壓(詳見QuestMobile 2024H2年度報告趨勢分析)。獲客成本飆升但變現效率下降,形成典型的內卷陷阱。

4. 社會對照模組:個人版的集體陷阱

教育內卷數據

  • 城市家庭教育支出佔收入20-30%,較十年前翻倍(國家統計局樣本調查,n=約50萬戶)
  • 2019年課外培訓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人民幣(教育部統計口徑)
  • 清華大學錄取率約0.03%(按2024年應屆報考口徑估算),但補習機構數量增長呈倍數級擴張

職場內卷現象

  • 互聯網行業週均工時60-70小時,較歐美同行高出約40%
  • 中國職場壓力指數7.8分/滿分10分,全球排名前列(智聯招聘2024職場調查,樣本覆蓋一二線城市白領)
  • 996工作制從科技業擴散至金融、諮詢等其他行業

機制對照分析
無論是產業層面的價格戰、產能競爭,還是社會層面的教育軍備競賽、職場加班文化,背後的邏輯都是相同的:個體理性選擇→集體非理性陷阱

三、制度根源|中國為何特別容易內卷?

1. 政策導向失衡

戰略產業扶持的副作用

  • 新能源車補貼吸引過量資金湧入,造成結構性產能過剩
  •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競賽,重複建設現象嚴重
  • 政策風向變化頻繁,企業被迫短期化決策

地方政績競爭機制

  • GDP導向的官員考核體系鼓勵規模擴張
  • 園區建設和招商補貼比拼加劇無序競爭
  • 跨地區協調困難,難以形成產業合理佈局

2. 金融軟約束問題

殭屍企業不退出

  • 銀行續貸和隱性擔保機制阻礙市場出清
  • 地方政府為維持就業和稅收保護低效企業
  • 「劣幣驅逐良幣」,健康企業被迫參與非理性競爭

3. 評價體系單一化

教育體系的標準化路徑

  • 高考制度創造單一成功標準
  • 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被邊緣化
  • 創新創業路徑的社會認可度不足

企業文化的規模崇拜

  • 重視市占率、營收規模,忽視ROIC和現金流質量
  • 資本市場偏好成長性,容忍低盈利甚至虧損
  • 管理文化中的「大就是美」思維根深蒂固

四、經濟後果|從微觀失血到宏觀扭曲

1. 微觀層面的效率損失

資源配置扭曲

  • 大量資金投入低回報的重複建設
  • 人力資源在無效競爭中內耗,創新能力被削弱
  • 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社會性浪費

企業經營困境

  • 利潤率壓縮至極限,研發投入被迫削減
  • 現金流緊張,財務風險集中爆發
  • 優秀人才流失,組織能力退化

2. 宏觀層面的系統性風險

全要素生產率(TFP)停滯
2000年代中國TFP年均增長3-5%,到2010年代降至約2%或更低(IMF等多機構研究一致顯示)。技術進步被模仿和低價競爭替代,創新激勵機制失效,原創性突破稀缺。

消費結構扭曲

  • 教育支出過度擠壓其他消費
  • 房地產、醫療等領域的高成本降低生活品質
  • 預防性儲蓄增加,消費需求疲弱

國際貿易摩擦升級

  • 低價出口引發反傾銷和貿易保護
  • 「中國製造」陷入低端鎖定,品牌溢價能力不足
  • 產業鏈安全受到挑戰,對外依賴度居高不下

與系列呼應:正如《儲蓄悖論》中日本的經驗,個體理性行為的宏觀負外溢效應可能持續數十年,成為經濟長期停滯的重要因素。

五、破解之道|制度改革×企業策略×個人選擇

1. 制度層面的系統改革

評價體系多元化

  • 借鑒德國雙軌制教育模式,提升職業技能培訓地位
  • 完善企業評價指標,從規模導向轉向質量導向
  • 建立多元化的社會成功標準和發展路徑

競爭規則優化

  • 強化反壟斷執法,防止惡性競爭和市場扭曲
  • 完善勞動保護制度,限制過度加班和惡性競爭
  • 建立公平競爭審查機制,減少政策性扭曲

市場化退出機制

  • 完善破產法和企業重整制度
  • 硬化預算約束,減少隱性擔保和政府兜底
  • 將產業補貼從產能扶持轉向研發創新

2. 企業層面的戰略轉型

定價紀律與合作競爭

  • 建立行業自律機制,避免惡性價格戰
  • 推動產業聯盟和標準化合作
  • 聚焦差異化競爭,避免同質化陷阱

研發投資的槓鈴策略

  • 短期投入漸進式創新保持競爭力
  • 長期佈局顛覆性技術尋求突破
  • 建立開放創新生態,降低研發風險

3. 個人層面的理性應對

識別內卷的三大信號

  1. 投入產出比持續下降:努力增加但收益不變甚至下滑
  2. 競爭手段高度同質化:大家都在做同樣的「正確」事情
  3. 心理壓力明顯失衡:焦慮感超過成就感,工作失去意義

反內卷的個人策略

  • 差異化定位:尋找藍海市場,避免紅海競爭
  • 長期複利思維:重視能力積累,避免短期博弈陷阱
  • 價值標準重構:重新定義個人成功,不被單一標準綁架

「躺平」的理性分析
躺平不是消極逃避,而是對內卷陷阱的理性反思。當系統性內卷無法個人改變時,適度退出可能是保護自我的理性選擇。但關鍵是要在「消極躺平」和「積極選擇」之間找到平衡。

六、投資啟示|如何辨識與利用內卷

1. 內卷受益與受損行業

內卷經濟的受益領域

  • 教育培訓:競爭焦慮驅動的剛性需求
  • 心理健康:內卷壓力催生的新興市場
  • 效率工具:提升個人競爭力的工具和平台

內卷衝擊的受損行業

  • 傳統製造業:同質化競爭導致的利潤率壓縮
  • 低門檻服務業:過度供給和價格戰陷阱
  • 週期性產能過剩行業:結構性困境難以短期解決

2. 內卷三燈儀表板

指標類型監控項目正常範圍*內卷警報操作建議
價格戰頻率官降公告密度**<10次/季>20次/季減倉10-15%
盈利能力行業毛利率***>15%<8%避開相關標的
產能狀況利用率/庫存週轉****>75%<60%全面防守

*正常範圍基於行業3年期60th-80th分位數區間
**官降公告密度=官方/主流渠道公開降價次數(去重後)
***行業毛利率=成分股加權平均或券商行業口徑
****利用率/庫存週轉=主流機構/企業披露的季度口徑

預警機制設計

  • 兩燈亮起→ 減少相關行業配置10-15%
  • 三燈齊亮→ 全面防守,避開內卷行業
  • 政策出清信號→ 關注反彈窗口

3. 動態投資策略框架

內卷初期(競爭加劇但未見血):

  • 關注龍頭企業的市占率提升機會
  • 布局差異化競爭和技術創新標的
  • 警惕估值泡沫和業績不達預期風險

內卷深化期(全行業陷入價格戰):

  • 大幅減少相關行業配置
  • 聚焦現金流穩定和成本控制能力強的企業
  • 關注政策轉向和行業整併機會

政策介入期(出清措施開始生效):

  • 逐步增加優質企業的長期配置
  • 重點關注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受益標的
  • 平衡成長預期與估值水準的合理性

七、結語:理性的邊界與選擇的智慧

內卷現象完美驗證了我們在這個系列中持續探討的核心主題:

合成謬誤告訴我們:個體正確≠集體正確
儲蓄悖論揭示了:個人美德可能成為集體詛咒
去槓桿螺旋展現了:最專業的風險管理可能創造最大風險
股市羊群效應證明了:聰明的個體可能形成瘋狂的市場

內卷,正是這種個體總體悖論在社會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。它告訴我們,在一個高度互聯的現代社會中,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深刻和持久。

與金融市場的去槓桿螺旋不同,社會內卷更難通過政策干預快速解決。它需要制度改革、企業轉型和個人覺醒的三重努力,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。

把『三燈』接到你的投資儀表板:價降頻率、毛利率\&現金循環、產能利用率\&庫存週轉;兩燈亮減倉,三燈亮防守。

三句白話收尾

  • 「卷到最後,只剩下一群慈善家」
  • 「識別內卷看三點:投入增加、產出不變、心情變差」
  • 「破解內卷靠差異化,不要在紅海裡內耗到死」

當你理解了內卷的運作機制,你就擁有了在複雜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重要工具。真正的智慧不是盲目跟隨集體的「理性」,而是理解集體理性的局限,並在系統性困境中找到自己的差異化生存之道。

常見問題

內卷與價格戰的差別?
價格戰通常是短期競爭手段,而內卷是長期的系統性困境。內卷不僅包含價格競爭,還涉及功能堆疊、產能擴張、人力投入等全方位的邊際效益遞減。

什麼信號代表行業進入出清期?
關鍵信號包括:政策層面的反壟斷執法或補貼退出、行業層面的併購整合加速、財務層面的現金流壓力引發破產重組。

投資人如何用「三燈」做倉位管理?
建議將價格戰頻率、毛利率變化、產能利用率納入定期監控,兩項指標惡化時減少相關配置10-15%,三項同時觸發時採取全面防守策略。

下期預告

理解了內卷這種社會經濟層面的集體理性陷阱後,你可能會好奇:如何將前五篇文章的所有洞察整合起來,形成完整的投資決策框架?

下一篇《投資悖論:如何在市場集體瘋狂中生存》將是這個系列的收官之作,我們將把合成謬誤、儲蓄悖論、去槓桿螺旋、羊群效應和內卷機制統一整合,構建一套完整的「反悖論投資框架」,教你在各種集體非理性中保持清醒與獲利。→ 立即閱讀投資框架

個體總體悖論系列文章

第一篇:個人理性≠集體正確:合成謬誤的經濟學陷阱
第二篇:儲蓄悖論解析:日本失落三十年背後的集體理性陷阱
第三篇:去槓桿的死亡螺旋:金融市場的集體理性陷阱
第四篇:股市羊群效應:人人都聰明,市場卻像瘋子
第五篇:內卷:中國人的微觀理性,集體瘋狂(本篇)
第六篇:投資悖論:如何在市場集體瘋狂中生存


風險提醒:本文純屬教育分享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理解經濟學悖論有助於風險管理和投資決策,但不能保證獲利。任何投資決策都應基於您自己的研究和風險承受能力。


📌 本集完整收聽平台:

🟢 Spotify🍎 Apple🎙️ Firstory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