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,華爾街的革命性突破
1952年春天,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圖書館裡,一位25歲的博士生正埋頭於一堆統計數據中。這位年輕人叫Harry Markowitz,他正在為自己的博士論文苦惱。當時的他絕對想不到,即將誕生的這篇僅有14頁的論文《Portfolio Selection》,會在50年後為他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,更會徹底改變全世界的投資思維。
在Markowitz之前的華爾街,投資更像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。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憑藉直覺選股,證券分析師依賴財務報表判斷,而一般投資人則遵循著「買好公司股票」、「分散投資就是多買幾檔」這樣樸素的智慧。
但這個年輕的數學博士生看到了問題的核心:沒有人能真正量化風險,也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「最佳」的投資組合。
你以為懂投資,其實你不懂的根本問題
讓我們先做個思想實驗。假設你面前有兩檔股票:
股票A:台積電,過去年化報酬率15%,但波動較大 股票B:中華電信,過去年化報酬率8%,但相對穩定
如果要建構一個投資組合,你會怎麼分配?大部分人的直覺答案是:「50%台積電 + 50%中華電信,這樣既能享受成長又能降低風險。」
但這個答案對嗎?
在我們之前的文章《風險與報酬的秘密:投資新手最容易搞錯的概念》中,我們討論過風險與報酬的關係。我們知道高風險通常伴隨高報酬,但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一直沒有被解決:
如何找到最有效率的風險報酬組合?
這就是Markowitz要解決的核心問題。他發現,傳統的投資思維存在三個根本性的盲點:
盲點一:風險無法量化,只能憑感覺
1950年代的投資人說到風險,只能用「高、中、低」這樣模糊的詞彙。沒有人能精確地說出一檔股票的風險到底是多少,更不用說比較不同股票之間的風險差異。
就像我們在《為什麼投資是對抗通膨的必要選擇?從資產貶值到行動對策全面解析》中提到的,看不見的風險往往是最危險的。如果連風險都無法測量,又如何能夠有效管理?
盲點二:分散投資缺乏科學依據
傳統智慧告訴我們「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」,但沒有人能回答:要放幾個籃子?每個籃子放多少雞蛋?籃子之間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關係?
更關鍵的是,大部分投資人以為買10檔股票就比買5檔安全,買20檔就比買10檔更安全。但事實上,如果這些股票都是科技股,或者都在同一個國家,分散效果可能微乎其微。
盲點三:沒有「最佳化」的概念
在Markowitz之前,投資組合的建構完全靠經驗和直覺。基金經理可能會說:「我覺得這樣的配置不錯」,但沒有人能證明這是最佳選擇,也沒有系統性的方法找到更好的配置。
這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,偶爾可能摸到好東西,但更多時候是撞牆。
三個革命性洞察: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誕生
Markowitz用數學的眼光重新審視投資,得出了三個改變投資世界的洞察:
洞察一:風險可以量化
Markowitz借用了統計學中的「標準差」概念來量化風險。標準差衡量的是報酬率偏離平均值的程度,數值越大代表波動越劇烈,風險越高。
這個突破看似簡單,實際上是革命性的。從此以後,投資人可以精確地說:「台積電的年化波動率是28%,中華電信是15%。」風險不再是模糊的感覺,而是可以比較、可以計算的數值。
洞察二:分散效果可以計算
更重要的突破來自於「相關係數」的概念。Markowitz發現,真正決定分散效果的不是股票的數量,而是股票之間的相關性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:
- 如果兩檔股票的相關係數是+1(完全正相關),那麼無論你如何分配比例,風險都不會降低
- 如果相關係數是0(無相關),分散投資可以顯著降低風險
- 如果相關係數是-1(完全負相關),理論上可以完全消除風險
這解釋了為什麼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,許多「分散」的投資組合還是大跌:因為全球股市的相關性在危機時期急劇上升,分散效果失效了。
洞察三:最佳組合可以求解
最神奇的是,Markowitz證明了可以用數學方法找到「最有效率」的投資組合。給定任何風險水準,都存在一個能提供最高報酬的投資組合;反過來,給定任何報酬目標,也存在一個風險最低的投資組合。
這些最佳組合連接起來,就形成了著名的「效率前緣」(Efficient Frontier)。
當理論碰上現實:為什麼模型也會失靈?
然而,我們必須誠實面對一個事實:再完美的數學模型,也建立在假設之上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並非萬能,它在現實世界中會遇到幾個重要限制:
市場恐慌時的相關性飆升:2008年金融海嘯和2020年疫情初期,全球資產價格幾乎同步暴跌。原本相關係數只有0.3的資產,在恐慌時期可能飆升到0.9以上,分散效果瞬間失效。
歷史數據的侷限性:效率前緣的計算仰賴歷史報酬率和波動率,但過去的數據不能保證未來的表現。如果輸入錯誤的數據,再精密的計算也會得出錯誤結論。
尾部風險難以捕捉:標準差假設報酬率呈常態分布,但現實中的「黑天鵝事件」往往超出常態分布的預測範圍,造成理論模型低估真實風險。
理解這些限制並不是要否定理論的價值,而是要以更謙遜的態度運用它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仍然是目前最科學的風險管理工具,但使用時需要:保持謹慎、定期更新數據、搭配其他風險管理方法。
理論的威力:一個具體例子
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:台積電與中華電信的投資組合。
傳統直覺配置:
- 50% 台積電 + 50% 中華電信
- 預期報酬:(15% × 0.5) + (8% × 0.5) = 11.5%
- 風險:需要複雜計算,但假設是18%
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優化後:
- 可能是 37% 台積電 + 63% 中華電信
- 預期報酬:(15% × 0.37) + (8% × 0.63) = 10.6%
- 風險:16%
看起來報酬略低,但風險顯著降低。更重要的是,這是經過數學優化的結果,而不是憑感覺猜測。
而且,如果你願意承擔18%的風險,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可能會建議 45% 台積電 + 55% 中華電信,得到12.1%的預期報酬,比直覺配置更好。
這就是科學化投資管理的威力。
延伸實戰:0050 + 00713 怎麼配?
讓我們用更貼近台灣投資人的例子來驗證這個理論。假設你想在「成長」與「穩定收息」之間取得平衡,選擇了兩檔最受歡迎的ETF:
0050(元大台灣50):追蹤台股大型股,年化報酬約8-12%,但波動較大 00713(元大台灣高息低波):高股息策略,年化報酬約6-8%,相對穩定
大部分投資人的直覺配置是什麼?沒錯,就是「一半一半」:
傳統直覺配置:
- 50% 0050 + 50% 00713
- 看起來很平衡,「有成長也有配息」
但如果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來優化呢?根據這兩檔ETF的歷史波動率和相關係數(假設相關係數約0.7),數學優化的結果可能是:
理論優化配置:
- 42% 0050 + 58% 00713
- 在相同風險水準下,可能獲得更好的風險調整後報酬
這個差異看似微小,但在長期投資中會產生顯著影響。更重要的是,這不是憑感覺調整,而是基於數學計算的最佳化結果。
(未來我們會在第5-6篇中,詳細教你如何實際計算這些數字)
從華爾街到全世界:理論的影響
Markowitz的理論發表後,起初並沒有立即轟動。1950年代的華爾街對數學抱持懷疑態度,許多人認為這只是學院派的紙上談兵。
但隨著電腦計算能力的提升,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逐漸被證明其實用價值。到了1960-70年代,主要的投資機構開始採用這套方法。今天,從個人理財到大型退休基金,從避險基金到主權財富基金,全世界數十兆美元的資產都在用這套理論進行管理。
就像我們在《主動投資還是被動投資?投資新手該怎麼選擇交易策略?》中討論的,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也為指數投資提供了理論基礎。當我們理解了分散投資的數學原理,就能明白為什麼市場指數往往能提供最佳的風險調整後報酬。
學習路線圖:我們將要掌握的投資武器
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,我們將一步步建構完整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知識體系:
基礎建設篇(第2-3篇)
- 時間價值與複利:投資計算的數學基礎
- 風險與報酬的量化:如何用數字精確描述投資機會
核心理論篇(第4-6篇)
- 相關係數與分散投資:為什麼有些分散有效,有些無效
- 效率前緣的建構:如何找到最佳投資組合
- 最適投資組合的選擇:在效率前緣上找到屬於你的點
進階應用篇(第7-9篇)
-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(CAPM):從個別組合到市場理論
- 因子投資與智能貝塔: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演進
- 台灣市場實戰應用:如何將理論應用到本地投資
整合實踐篇(第10篇)
- 建構你的投資組合:完整的實戰指南與工具
學完這個系列,你將能夠:
- 精確量化任何投資的風險與報酬
- 計算不同資產之間的相關性
- 建構數學上最佳化的投資組合
- 理解為什麼指數投資如此有效
- 避開投資組合管理的常見陷阱
科學化投資的新時代
70多年前,Markowitz用數學改變了投資。在那個電腦還沒普及的年代,他的計算需要用手工完成,一個簡單的三資產組合優化就要花費數小時。
今天,我們有了Excel、Python,甚至是線上投資組合優化工具。技術門檻大幅降低,但理論的價值不減反增。
更重要的是,理解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不只是為了賺更多錢,而是為了在投資這場長期遊戲中,用科學取代迷信,用數據取代情緒,用系統取代衝動。
如同我們在《投資還是投機?多數人根本搞不清楚的關鍵差別》中強調的,真正的投資需要理論基礎支撐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就是這個基礎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。
下一篇文章,我們將從最基礎的數學工具開始:時間價值與複利計算。這不只是計算未來價值的工具,更是理解所有投資決策的邏輯起點。
總結提醒:你已啟動科學投資的第一步
本篇幫你拆解直覺與數學的決勝差異,建立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基本框架。這不是紙上談兵,而是實際影響全球數十兆美元資產配置的核心理論。
我們從1952年Markowitz的突破談起,理解了為什麼傳統投資思維存在盲點,以及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如何用數學方法解決這些問題。同時,我們也誠實面對了理論的限制,這樣的認知將幫助你更理性地運用這些工具。
🔧 下一篇,我們將帶你掌握最重要的數學武器:複利與現值計算
👉 建議收藏本系列並分享給認真的投資朋友。越早學會這套武器,越能避免成為市場的獵物。
本系列共10篇,將一步步幫你建立屬於自己的「最佳化資產配置系統」。
準備好用數學的眼光重新看待投資了嗎?
系列預告:在下一篇《用數學量化時間價值:從複利與現值看穿投資的真實代價》中,我們將學會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最重要的數學工具,以及為什麼「時間」是投資者最大的朋友。
最後提醒:投資永遠有風險,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是風險管理工具,不是獲利保證。本系列僅供教育參考,任何投資決定都應該基於你自己的研究和風險承受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