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因斯坦的「第八大奇蹟」
傳說中,愛因斯坦曾經說過:「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。理解它的人從中獲利,不理解的人為此付出代價。」雖然這句話的真實性有爭議,但複利的威力確實令人震撼。
想像一下這個故事:1626年,荷蘭殖民者用價值24美元的小飾品「買下」了曼哈頓島。聽起來像是歷史上最划算的房地產交易?但如果當時的印第安人把這24美元以年利率7%投資到今天,這筆錢會變成多少?
答案是:超過5兆美元。足以把整個曼哈頓重新買回來,還有找零。
這就是時間與複利結合的魔法。而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中,這個「魔法」不只是一個有趣的故事,它是所有投資計算的根基,是理解風險、報酬、和最佳化決策的數學起點。
巴菲特曾說:「時間是好投資的朋友,是差投資的敵人。」今天,我們要學會用數學語言精確描述這個「朋友」的威力。
時間價值的核心邏輯:為什麼今天的錢比明天值錢?
在第一篇文章中,我們提到Markowitz用數學改變了投資世界。而這個數學體系的根基,就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概念:今天的100元,永遠不等於明年的100元。
這不是哲學思辨,而是有三個具體的經濟學原因:
原因一:通膨的隱形稅收
如我們在《為什麼投資是對抗通膨的必要選擇?從資產貶值到行動對策全面解析》中詳細分析的,通膨會持續侵蝕貨幣的購買力。
假設年通膨率3%,今天能買一杯100元咖啡的錢,明年只能買到97元的購買力。這3%的差距,就是時間造成的價值流失。
更殘酷的現實是:央行的目標通膨率通常是2-3%,但實際的資產通膨(房價、股價、優質商品)往往更高。你的現金不投資,就是在主動接受貶值。
原因二:機會成本的數學化
今天的100元,你可以選擇:
- 放在銀行定存,一年後變成101元(假設利率1%)
- 投資台股,期待一年後變成108元(假設報酬率8%)
- 投資美股,期待一年後變成110元(假設報酬率10%)
這個「期待報酬率」就是機會成本。當你選擇持有現金,你實際上是在放棄這些投資機會。數學上,我們用「折現率」來量化這個機會成本。
原因三:不確定性的風險溢酬
明年能不能拿到錢?明年的經濟環境如何?投資標的會不會倒閉?
這些不確定性都需要額外的補償,也就是「風險溢酬」。越不確定的未來現金流,折現率就要越高,現值就越低。
這三個因素合起來,就形成了折現率(Discount Rate),它是時間價值計算的核心參數。
複利計算實戰:讓數字說話
理論說完了,讓我們來看看複利的實際威力。
基本公式:未來價值計算
FV = PV × (1 + r)^n
其中:
- FV = 未來價值(Future Value)
- PV = 現值(Present Value)
- r = 年利率
- n = 投資年數
實戰案例:定期定額0050的20年奇蹟
假設小明從25歲開始,每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元到0050,預期年報酬率8%,投資20年到45歲。
Step 1:計算總投入
- 每月1萬 × 12個月 × 20年 = 240萬元
Step 2:計算未來價值 這裡需要用「年金終值」公式,比較複雜:
FV = PMT × [((1+r)^n - 1) / r]
其中PMT是每期支付金額(每年12萬)
代入數字:
FV = 120,000 × [((1.08)^20 - 1) / 0.08]
FV = 120,000 × 45.76
FV = 549萬元
結果震撼對比:
- 總投入:240萬元
- 最終價值:549萬元
- 複利增值:309萬元(128%增長!)
Excel實作教學
想要自己算算看嗎?打開Excel,跟著這樣做:
A1格:輸入 “年度” B1格:輸入 “年投入”
C1格:輸入 “累積價值”
A2格:輸入 1 B2格:輸入 120000 C2格:輸入 =B2
A3格:輸入 =A2+1 B3格:輸入 =B2 C3格:輸入 =(C2*1.08)+B3
然後把A3和C3的公式往下拉到第21行,你就能看到每年的累積價值變化。
複利的真正威力:時間放大效應
這549萬的成果展現了複利的核心概念:不只是本金在成長,連獲利也在產生獲利。每月投入的1萬元,不僅會隨著0050成長,產生的獲利也會重新投入繼續成長。
**很多投資人沒發現的關鍵差距:**如果你每年把8%的獲利提出來放定存,而不是讓它繼續投資,20年後的總資產會遠低於549萬元。這就是大部分散戶錯失的時間複利效應——他們太急著「落袋為安」,卻不知道耐心才是投資最大的武器。
現值折現:投資決策的核心工具
學會了計算未來價值,我們需要反向思考:如果我知道未來能拿到一筆錢,它在今天值多少?
這就是**現值(Present Value)**的概念,公式是未來價值的反向計算:
PV = FV ÷ (1 + r)^n
為什麼要把未來現金流折現?
想像你要評估兩個投資機會:
投資A:今天付100萬,3年後拿回150萬 投資B:今天付100萬,5年後拿回180萬
哪個比較划算?直覺可能說B,因為180萬 > 150萬。但用現值分析就不一定了。
假設折現率10%:
投資A的現值:
PV = 150萬 ÷ (1.10)^3 = 150萬 ÷ 1.331 = 112.7萬
淨現值 = 112.7萬 – 100萬 = 12.7萬
投資B的現值:
PV = 180萬 ÷ (1.10)^5 = 180萬 ÷ 1.611 = 111.8萬
淨現值 = 111.8萬 – 100萬 = 11.8萬
結果:投資A更划算!
**這裡藏著投資者最容易忽略的盲點:**絕對金額大不等於報酬率高。很多人看到「5年後拿180萬」就心動,卻忽略了時間成本的計算。這就是現值分析的威力——它能讓你看穿投資的真實價值,避免被表面數字欺騙。
實例:台積電股息折現估值初探
讓我們用現值概念來理解股票估值。假設台積電未來5年每年配息12元,第5年底股價預估1200元,折現率設為10%。
Step 1:計算股息現值
- 第1年股息現值:12 ÷ 1.10 = 10.91元
- 第2年股息現值:12 ÷ (1.10)^2 = 9.92元
- 第3年股息現值:12 ÷ (1.10)^3 = 9.02元
- 第4年股息現值:12 ÷ (1.10)^4 = 8.20元
- 第5年股息現值:12 ÷ (1.10)^5 = 7.45元
股息現值總和 = 45.5元
Step 2:計算期末股價現值 期末股價現值:1200 ÷ (1.10)^5 = 745元
Step 3:計算理論價值 台積電理論價值 = 45.5 + 745 = 790.5元
如果目前股價低於790元,從現值角度看就是低估;高於790元就是高估。
**這才是專業投資人評估股票的真正方法:**不是看股價漲了多少,而是計算未來現金流的現值。散戶習慣追漲殺跌,專業投資人卻在默默計算內在價值。掌握了現值分析,你就擁有了看穿市場情緒的透視鏡。
(當然,這只是簡化的示範,實際的折現現金流估值更複雜,我們會在系列後面詳細介紹)
折現率選擇的關鍵影響
你可能注意到,我們在上面的例子中都假設折現率是10%。但這個數字怎麼來的?不同的折現率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風險越高,折現率越高:
- 銀行定存:折現率約1-2%(幾乎無風險)
- 政府公債:折現率約2-3%(信用風險極低)
- 大型績優股:折現率約8-10%(有市場風險)
- 成長型股票:折現率約12-15%(成長不確定性)
- 新創公司:折現率約20%以上(高度不確定)
進階補充:折現率的計算公式 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中,股票的折現率通常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(CAPM)計算: 折現率 = 無風險利率 + β × 市場風險溢酬
例如:台積電的β值約1.2,無風險利率2%,市場風險溢酬6% 則折現率 = 2% + 1.2 × 6% = 9.2% 我們將在第7篇詳細介紹CAPM模型的計算與應用。
同樣是未來拿到100萬,用不同折現率計算的現值差距巨大:
- 2%折現率(5年):90.6萬
- 10%折現率(5年):62.1萬
- 20%折現率(5年):40.2萬
這就是為什麼風險評估如此關鍵——同一筆未來現金流,在不同風險假設下,現值可以相差一倍以上!很多投資新手只看報酬率,卻忽略了風險調整,結果高估了投資價值,這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。
投資組合理論的時間維度
學會了時間價值計算,我們可以開始理解為什麼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需要這個數學基礎。
多期投資的複雜性
在第一篇中,我們討論了投資組合優化,但那是「靜態」的概念。現實中,投資是動態的過程:
- 你每個月都會有新資金投入
- 市場環境會不斷變化
- 風險偏好會隨年齡調整
- 投資目標有明確的時間期限
所有這些因素都需要用時間價值的概念來處理。
風險在時間中的演化
更重要的是,風險不是靜態的數字。一檔股票的年波動率可能是30%,但這不代表:
- 持有1個月的風險是2.5%(30%÷12)
- 持有10年的風險是300%(30%×10)
實際上,風險會隨時間演化,這涉及到複雜的統計學概念。短期內,股價可能劇烈波動;但長期來看,好公司的價值會逐漸體現,風險相對降低。
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說「時間是好投資的朋友」——時間會稀釋短期波動的影響,讓基本面價值逐漸浮現。
預告:下一篇的風險量化
在下一篇文章《風險的數學定義:標準差與變異數的投資應用》中,我們將學會:
- 如何用標準差精確量化風險
- 為什麼年化波動率要開根號
- 風險如何隨時間變化
- 多資產組合的風險計算
有了時間價值的基礎,我們就能開始建構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:風險報酬的數學化分析。
實用工具與行動指南
Excel模板預告
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們會提供一個Excel模板,讓你能夠:
- 計算任意投資期間的複利效果
- 比較不同投資方案的現值
- 進行簡單的股息折現估值
本篇重點總結
今天我們建立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最重要的數學基礎:
- 時間價值概念:通膨、機會成本、不確定性造成貨幣時間價值
- 複利計算:FV = PV × (1+r)^n,時間的指數級放大效應
- 現值折現:PV = FV ÷ (1+r)^n,未來現金流的今日價值
- 折現率選擇:反映風險水準,影響估值結果
這些工具看似基礎,但它們是後續所有進階概念的根基。沒有時間價值,就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投資;沒有現值概念,就無法比較不同的投資機會;沒有折現率,就無法量化風險對價值的影響。
下一篇,我們將在這個基礎上,學習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工具:風險的數學定義。
準備好用統計學的眼光重新理解「風險」了嗎?
系列連結:
- 上一篇:投資組合的誕生:從直覺到科學的革命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入門(一)
- 下一篇:風險的數學定義:標準差與變異數的投資應用|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入門(三)(即將發布)
最後提醒:複利雖然強大,但前提是穩定的正報酬。投資永遠有風險,本文僅供教育參考,任何投資決定都應該基於你自己的研究和風險承受能力。時間是好投資的朋友,但也可能是壞投資的敵人。